BG视讯美媒:中国歼-35战斗机已开始量产但马上就遇到了“生存危机”

  行业质询 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8-15 22:05

  近日,中国的航空军工再次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。据美媒报道,中国的歼-35战斗机刚刚开始量产,就面临着一场“生存危机”。这一危机的根源在于,中国的歼-50六代机即将面世,且快速崛起,这款新型战机正在逐步占据歼-35战机的市场与未来发展空间。中国航空技术的“换代”升级,正在背后引发新的矛盾和战略考验,也为全球航空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
 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“生存危机”的根本原因:从歼-35的诞生背景,到中国六代机的超速研发,再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,以及美媒视角下的全球竞争格局,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远影响和全局棋局。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

  歼-35作为中国最新的第五代舰载战斗机,历时多年研发,已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,预计将成为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的主力舰载机。这款战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作为海军舰载机的角色,还推出了歼-35A空军型和出口型,显示出中国军工产品的多元化策略,既满足了海军需求,也积极开拓国际军事市场。然而,正是在如此“炙手可热”的背景下,美媒却认为歼-35即将面临“生存危机”。

  根据美国《Military Watch》的报道,歼-50六代机最快将在2030年左右开始服役,这意味着歼-35将可能最多只能服役五年,就会被新一代舰载战机所取代。这种局面简直像是一场自我淘汰的悲剧!而歼-35A型空军版本,还要与已经量产数百架、具有成熟作战经验的歼-20隐身战机竞争,这无疑让歼-35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。

  乍一看,美媒的担忧似乎有一定道理,但事实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。首先,歼-35与歼-20之间并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,而是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。歼-50作为六代机,承担的是“智能僚机”和“无人战斗机”的研发验证,功能和任务与歼-35有着本质的区别。因此,歼-35在短期内依然会有其独特的市场价值和应用空间。

  中国的航空产业在过去几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进步速度,尤其是在隐身战机领域。歼-20从试飞到批量生产,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隐身战机的新时代。而六代机项目,如歼-36和歼-50,也已经悄然启动,且进展迅猛。换句话说,中国军工并不仅仅是单点突破,而是在战略层面进行全面的技术跃升。美国媒体对此深感头痛,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BG大游(集团)唯一官方网站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军工的时间线和发展速度。

  这种“双轨并行”的发展策略,让外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。分析师形象地将其比作“赛车比赛,不仅别人起跑更快,还给你的赛车加装了涡轮增压器”。这种新旧交替的军工格局不仅影响战场,也对全球经济和产业链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  中国的军工制造企业,围绕歼-35与六代机的产品线,已经建设了庞大的产业生态圈。据2023年最新发布的国防工业报告显示,中国军用航空装备制造业的增长率高达12.5%,远超全球平均水平。航空制造相关的上市公司市值也快速攀升,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。沈飞、成飞等主要战机研发厂商的业绩不断创新高,并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,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。

  以沈飞为例,歼-35项目自2018年立项以来,目标就是满足国产电磁弹射航母如“辽宁二号”和“福建号”的舰载机需求。为了应对国外F-35B/C舰载机技术的挑战和高昂的采购成本,沈飞联合上游材料企业,投入了超过200亿元人民币,历时五年,终于在2023年底完成了歼-35的首批量产。这个过程充满了技术难关和飞行测试的挑战,但也标志着中国军工产业链的飞跃。

  尽管很多时候外界更多关注新机型的性能参数,但实际上,军事装备的出口还要看其“性价比”和“战略伙伴关系”。2023年,印巴冲突期间,中国提供的歼-10CE战斗机及霹雳-15导弹组合,凭借高性价比和出色的实战表现,在全球军事市场中赢得了广泛好评。因此,歼-35的出口版,在国际市场中更是被视为性价比最高的全能“战神”,相比美制F-35等同级机型,歼-35的成本更低、维护周期更短,非常适合那些尚处于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使用。

  总的来说,歼-35战斗机所面临的“生存危机”实际上是未来军工技术快速迭代的必然结果。未来五年,歼-35与歼-50的“接力赛”将会如何展开?中国军工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市场需求?国际军贸的局势是否会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?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。

  你对中国的歼-35与未来六代机的关系有何看法?你认为中国能否凭借“梯队拳头产品”撼动全球军机格局?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